我可能是疯了,才会做这件事。

上周末写 Klib 的测评时加了开发者的微信,周一 Klib 正式上线时点进他的相册看,最新发布的是一张统计开发耗时的截图:258。惊叹之余,心里好奇这是什么 App,往下一滑就看到他的回复:随手记。

会心一击。

从 2016 年开始,我尝试系统性地管理开销和时间(不只是单纯记录,而是在固定时点进行总结和计划),开销管理渐渐上了正轨,但时间管理几乎每周都达不到自己设定的目标(除了考试周等任务特别繁重的时候)。时间块也用着,Flat tomato 已经统计了 800 来个番茄钟,但在控制时间上依然没什么起色。

看到「随手记」这三个字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无法管理时间,是因为我内心深处假设时间是无尽延展的。至少在我还处于 20 代的这个时期,人生才刚刚开始,好像之后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

但当然不是。我一直以来只记录自己的「时间支出」,但从来没有设置过「余额」——我以为余额是无穷大的,但当然不是。

也有很多统计到生命的末尾还能度过多少个周末、和朋友相聚多少次的 App,但那些数字看起来都不小,让人感觉安全。

快速挑选了一个可以使用标签管理的记账 App: My Finances(如果不是怕搞错图标,我会选择再安装一个财禅),按照自己的项目大类设置好标签,紧接着就是——设置余额。账户名称:Remaining Life;账户余额:每天能够用来做事的 12 个小时 x 60m/h x 假设自己还能活 60 年 x 每年 365 天=15,768,000。一个平常做题时不会觉得多大的数,却是从现在开始,我能感知到的时间。一时间,放在面前的事情哪样重要哪样可以略过,一目了然。

369546.jpg

(记录时间准备就用系统自带的计时器,有明确开始结束时间的,直接相减)

珍惜时间, 说的其实是珍惜生命。时间本身没有尽头,而生命是有尽头的。进行时间管理以来第一次,像「奇特的一生」中描述的那样,我感觉到身体里的「钟」开始走动。这样的事,一旦意识到它的存在,就不可能假装没发生过。学习就要专心致志,写作就要全情投入,逛街旅行都要充分享受,还有,只把时间分享给重要的人。

「对自己诚实是很难的。」的确,光是承认生命余额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就已经让人不愿面对了。

而更令人难过的是,在活完剩下的 60 年之前,我都无法使用「收入」功能。


附:

在编辑这篇文章时,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大致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但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明天就会死」,查找出处,找到这样一则书摘:

墨瑞强调,只要你学会死亡,你就学会活着。因为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没有人把这当真,没有人真的相信自己会死,我们大都在梦游,我们事实上没有完全体验这个世界,因为我们在半睡半醒,做着自己以为非做不可的事。然而,当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会不同,就会把一切剥掉,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因此学会如何死亡,就学到如何生活。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