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6 年度征文」

前言

摄影小爱好→知乎上关注了泼辣修图→参与其内测→泼辣修图微信公众号→提到过少数派→入坑,亏我还能回想起自己是如何找到少数派的。回忆起来,当时的「少数派」可能真的是少数派才会涉足的网站,现在我很庆兴自己竟会是少数派的一员。

「少数派」成就了我2016年的数字生活。2016年里,「少数派」教会了我 iOS 具有的无限潜能,以及如何将 macOS 变成学习工作中的神兵利器。「少数派」汇聚了从「每(N)日一技」中简单而实用的技能到文刀大神共享的深度技术贴,这些内容逐渐渗透到我的数字生活之中,使我一点一滴地向极客靠拢。极客是什么?引用王自如对于「极客」的理解:

对于梅菜扣肉,极客也许既不喜欢梅菜也不喜欢肉,而单纯喜欢「扣~」的那么一下。

又引用 Pin 的开发者的开发理念:

就是为了少点那么一下。

在这里,如果一一指出我学到了哪些东西,那样就过于广泛而不成体系了。我打算先从我对于「无纸化办公」的执念开始,但又考虑到这是一篇「总结」,而后再写些「之外」的事情吧。

无纸化办公初心不忘

初识笔记应用

大一,第一次接触到了印象笔记,怎奈当时的我既没有 iPad 也没有 MacBook,只能在 iPhone 4S 的小屏中以及粗糙的印象笔记 Windows 客户端上艰难使用,但也算是跌跌撞撞地走上了无纸化学习的道路。

我坚信对学生党来说,无纸化学习至少会有以下几种好处:

云端笔记不怕丢
印刷字体排版优
搜索功能易查找
熟练运用效率高

后来再结合扫描类 App(例如 Scanner Pro),我把所有的课堂笔记、课堂录音、黑板快照、以及作业订正全都存进了我的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逐渐成为了我收集和组织灵感的主力应用,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这篇文章:印象笔记 Power User 的必由之路

手写笔的尝试

大二那一年,我突然开始折腾手写笔,从十几元的圆头橡胶笔开始试水,到印象笔记推出「印象笔记·墨笔」之后购入的 Jot Script 1 蓝牙触控笔(千万别买!千万别买!千万别买!),以及后来谨慎购买的 53 Pencil(主要用来手写公式,还有画画图表什么的)。最后觉得 53 Pencil 用来画简图和 PPT 上的展示文字确实是好东西。配合上 Paper 53 应用充满艺术气息的用户界面,以及防误触功能和橡皮擦功能,可以给你带来绝美的艺术创作体验(画个图表而已哪来的艺术了喂)。但如果是用来写文字密集的文稿,你一定会嫌它的笔头粗大。后来我只是偶尔充当一回灵魂画手来表达一些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或者去给画画技能树加加技能点而已,对手写笔的狂热也逐渐退去了。只可惜我以前那些漂亮的手写笔记被我手动输入到印象笔记中,然后删掉了,没能在这里给大家展示。

灵魂画作之一

挑选 LaTeX 编辑器:我选择了 Atom

大三时老师一句「我们做这行的不能到大学毕业了连 LaTeX 都不会用」,使我走上了 LaTeX 记笔记的道路。的确,对我来说,无纸化道路上最艰难的事莫过于笔记中大量的数学公式,这也是之前我会突然开始折腾手写笔的最大原因。

在 macOS 上人们最常用的 LaTeX 编辑器大概是 MacTeX 自带的 TeXShop 了。但 TeXShop 毕竟是只注重实用性的学术软件,颜值的确不高且使用规则死板,出于这些原因我用 GitHub 推出 Atom 编辑器取代了它。

利用 Atom 的 LaTeX 插件你可以实现诸如自动补全、智能占位符、文档内容资源管理等强大的代码编辑功能,16 上半年我在博客里写过相关文章来介绍如何将 Atom 配置成为强大且优雅的 LaTeX 编辑器

但 Atom 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不能多平台同步,插件一多就变得十分卡顿,还有最致命的是,它继承了几乎所有 LaTeX 编辑器最大的毛病:修改一个标点符号都要重新编译!

2016 年的新出路:Markdown + LaTeX

在去年毕业前,我打开了 Markdown 的大门,这是一门让我相见恨晚的标记语言(如果我大一就能了解并利用起来,大概不会走那么多弯路吧)。Markdown 生成富文本预览比 LaTeX 的编译要高效得多。那些少数派介绍过的 Markdown 软件成为了我用于写作和笔记工具的最强候补,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 Markdown 与 LaTeX 的结合了,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简中求效:Markdown 遇上 LaTeX

结合了 Markdown,还需要考虑 LaTeX 那部分书写的效率问题。比如,LaTeX 中书写「二分之一」需要输入这样一串字符:\dfrac{1}{2}。面对这样复杂的 LaTeX 语法,离开了 Atom 应用中的自动补全功能,我应该怎么办呢?好在 Alfred 从 3.2 版本为 Snippets 加入了 {cursor} 占位符,所以我现在使用 \dfrac{{cursor}}{} 这样的 snippet 来快速输入 LaTeX 语句。虽然目前 Alfred 没有 Atom 中 \dfrac{$1}{$2} 这样更高级的占位符,但也能在效率上提升许多档次。

Image至此,我的「无纸化之路」经历了几阶段的尝试,终于引来了 Markdown + LaTeX 这样一个崭新的纪元。

无纸化办公之外的往事

什么?隐藏在 MacBook 之下竟是一台游戏终端!

我是一个追求操作手感和画面品质的游戏爱好者,所以 2016 年里我彻底摒弃了手游。

由于学习和工作都要与 UNIX 系统的 Shell 打交道,我在 15 年购置了这台 MacBook,这样一来似乎注定与 PC 游戏无缘了。我最初的打算是 MacBook + PS4 的组合,转战主机平台,直到我发现了 MacBook 可以通过雷电接口连接外置显卡(eGPU),事情变得不简单了。

Techinferno 作为一个 eGPU 交流论坛,它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针对不同型号 MacBook 和不同版本 macOS 搭建 eGPU 的方案。例如适用于我的方案是:

2015 Early MacBook Pro 13' (MF840) + AKiTiO Thunder2 PCIe + NVIDIA GTX950

我着手配置了这套以 AKiTiO Thunderbolt2 盒子为核心的设备:先将显卡接到盒子上,用一个功率足够大的电源给显卡供电,再用 Thunderbolt2 线连接盒子到 MacBook,之后在用 Boot Camp 安装的 Windows 系统下配置驱动程序即可。

由于 MacBook 具有较为强劲的 CPU,且 8G 内存也足够使用,所以以后只要无脑升级显卡就好啦,什么 GTX1080 尽管来吧。对了,我的游戏都是存在移动硬盘上的,不用担心 256G 硬盘吃紧的问题。

现在我的 MacBook 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由于拍摄环境不好,借用其他人的图片:

Image

在 macOS 下也同样能实现外接显卡:

Image

移动生活:从通知中心前往 iOS 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年下来我按个人使用习惯,为自己配置的一个「越狱用户会不屑,普通用户会沉默」功能丰富的通知中心。

ImageImage

「什么!移动数字生活这么大的话题,随便贴两张图在这就打算跑路?!」

是的,我觉得我在移动数字生活上的许多改善真是「小而繁」的,比如 Pin Widget 下面那一排按钮我就可以说一堆,每个 Workflow 下的故事我也可以逐一向你介绍,甚至 Widget 编排的顺序我也能说出个科学道理来,但这样一一列举篇幅未免太长,其他 Matrix 作者也都写过许多类似的文章。所以,尽管只有两张图,作为「总结」来说足够了。

你要知道,在一年前,我不知道 GTD,我不知道 URL Scheme 这一门神奇的魔法,我不知道「工作流(workflow)」的概念,我不知道在手机这一小亩方塘之中,也能让人如此执着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