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参加少数派 2016 年度征文

生活是无法总结的,不如抽出些许片段,组成一部没有冲突与高潮的三幕剧,一如真实的人生。

南柯一梦的年末

一觉南柯梦,俄然鸟唤醒。

到了年末总是心情复杂,除了要感叹白驹过隙的悄然声息,还要坐下来好好面对过去一年里那些完成了,或者没完成的愿望。2016 年里的对软件工具的思考、抉择和实践都已经在《在少数派写作一年了,这是我的写作工具流》一文中坦诚相言。虽然还在三次元世界里给自己添置了不少实物,但对他们没有系统的思考过,本着「干湿分离」的原则,想着写出来也无多少「干货」,便准备就此掠过。

然而昨日突降的大雪,今天打开窗却发现化的无影无踪,仿佛是我南柯一梦。2016年里对这些数码物件的感情和记忆,如诺兰电影里的闪回镜头一样在这一刻飞速掠过。大概是我常常触碰他们,便有了温度。索性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以飨读者,也存为实体的记忆。

第一幕:「唯一」的 NAS 和被动的「云化」

2016 年「云盘」已经成为了一个过气的词,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它大刀阔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然而给自己添置了一台群晖 NAS (型号 DS 216j)之后,才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云的存在。

其实和现有的 iCloud Drive 或者 Dropbox 类似,NAS 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一块挂在云端的外接硬盘。但是和之前苦恼公共云服务的安全性或者易用性不同,群晖的 NAS 可以放心的让我交出一切文件,彻底成为了数据中枢。无论是 Mac 「文稿」中的文件,还是之前存在移动硬盘里的大型文件(系统固件或者 Time Machine 文件),又或者本来以光盘形式收藏的电影,也可以刻录出来,迁移到 NAS 中。

数据类型的不同,也决定了读取/存储它的方式不同,但是这台群晖 NAS 在 I/O 上做了尽心的优化,而不是简单充当一块移动硬盘。普通的文稿在 iOS 端用 DS Cloud1 进行连接,用法与 Dropbox 无异。照片、音乐和电影等数据,都有相应的客户端应用,体验类似于公有的流媒体服务。NAS 就如同我的「唯一一台主机」,iPhone、iPad 和 Mac 只是它在不同场景下的分身,每个分身都获得情景所需的数据即可,把设备间传输文件的繁琐抛在脑后。

可是,从硬盘时代走来的我们,在被云化的世界里要如何去适应呢?

如果说 NAS 的购置是主动「云化」我的生活,2016年各个软件提供的云服务则是一种「被动的云化」。无论是工具性的 TextExpander 和 1Password, 还是天然和云服务契合的 Spotify 这类音乐流媒体,都是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到的「Flowing」的写照。当数据在体量上膨胀,变的不再珍贵,就开始追求「即时性」和「个性化」,变的「流动」起来。我们能做的,恐怕不是出于本能,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和无法放下占有欲,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拥抱数据「流化」的便捷。拒绝「云化」恐怕和抱着打字机拒绝个人电脑的人基本无异。

第二幕:无处不在的 iPad Pro

iPad Pro 对我而言,是一个「自由」的设备。

倘若只看 iPad 本体,便不能体会到它与前代产品(iPad Air 2)的不同。而 Apple Pencil 和 SmartKeyboard 的存在赋予了它伸展的可能性。这两个配件给了它不同的输入能力,暗喻了在不同时空下 iPad Pro 的形态。


                                             手写公式效率远超通过键盘输入

Apple Pencil 尽管在阻尼感上难以模拟实体笔,但是例如 GoodNotes 书写框的设计,让它可以做到接近实体的书写效果。自由的书写体验让我终于可以在学习中做到「无纸化」:Apple Pencil 像实体笔一样记笔记、做批注;配合 True Tone 技术的屏幕让 PDF 阅读成为享受;NAS 则作为所有资料唯一且随身携带的「文件夹」。iPad Pro 在这种场景下模拟了纸张的角色,摆脱了打印出来的动辄上百页的 PDF 的费力,还有整理和保管它们的繁琐。 

iPad Pro 算一台个人电脑吗?和 SmartKeyborad 组合起来使用的形态像极了一台个人电脑。但却跟让人感受到 PC 上没有体会过的亲近。设备所呈现的内容,和与操作者的交互方式,决定了它与人的亲密程度,而并非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物理上的便携与否。所有我常常会在想,和 SmartKeyboard 一起使用的 iPad Pro,是苹果广告里暗示的下一代个人电脑吗?或者说吗,iPad Pro 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当下的个人电脑在执行任务的广度上达到了巅峰,几乎能进行一切计算活动,但是对性能的深度追求,例如图像计算(VR、视频剪辑)或者科学计算(Scientific Computing),都会脱离个人电脑的范畴,剩下的部分,和一台 iPad Pro 相差多远呢。

iPad Pro 的便携是显而易见的优势,让我没意料到的是,配合 Anker 20000 mAh 的移动电源,在电池技术尚未有突破的今天,让设备尽可能的远离了充电口,没有了像 Mac 一样固定在某处充电的限制。尽管就目前的技术来说不可能实现完全无线,但是 iPad Pro 已经是一个相当「自由」 的设备了。

第三幕:找到进入游戏世界的大门

购入 PS4 Slim 是一个相当冲动,却是只后悔买迟了的设备。

作为一个实况足球迷和暴雪脑残粉,游戏的社交属性向来最诱人的部分。「第九艺术」的称谓,也只是在「合理化」自己玩游戏的行为。所谓艺术类别,必然有着丰富的艺术语汇:绘画有色彩和构图,音乐有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近百年来诞生的新兴艺术形式,例如建筑和电影,尽管从现有的艺术形式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倒也生长出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而游戏独有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是《仙剑奇侠传》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是《使命召唤》中惊心动魄的动作场景?又或者是《模拟人生》里的虚拟现实?Oculus storystudio 的短片《Henry》中,尽管可以自由的控制视角,但身临其境却又无法和另一个世界进行交互,这种割裂感让我无所适从。一如那些与实拍镜头相差无几的 CG 动画,和看似有 「Ghost」 ,却又通过各种细节暗示它只是受状态树控制的 NPC。

然而控制器与游戏者的交互,才是游戏独有的艺术内核的出发点。玩《最后的生还者》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已经被津津乐道过,两位主角的情感纠葛(当然这部分做的也是极为打动人的),而是那些我们在其它艺术形式中常见、却带来全新体验的细节。剧情末段我必须要「亲手」杀掉三个坚信自己在拯救人类的医生,这份抉择的痛苦和主角的残忍,在电影或者小说里必然是难以以第一人称视角去体会的。电影、小说或者话剧,观众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出现在空间中,而游戏控制器就像连接两个世界的虫洞,直接将旁观的我们卷入到另一个世界。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和你有关,你无法再袖手旁观。

难以总结的 2016

「怀念过去」更多时候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能在社交场合获得情感共鸣。然而比起怀念过去,我更喜欢展望新的一年,面对新的困难、新的挫折还有新的机遇。有时候我会感谢过去的一年,这是我继续探索新世界的起点。但是,

2016年过去了,我并不怀念她。

  1. 群晖 NAS 系统下的 iOS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