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 少数派 2016 年度征文。

本文约有5449个字,大概阅读时间经Typora估计需要22分钟

前言

在过去的2016年中,我经历了将学习平台从Mac平台迁移至Win平台的过程,然后将所有的音乐整理至iTunes,并再次加入了Apple Music家族,不在使用喜马拉雅收听博客而转为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彻底脱离了原生的twitter客户端,再次拥抱GTD,等等的过程,而这些过程都是一切以需求为主导的。作为一个怕麻烦的人,能在日常完成的工作就绝对不放到后面进行整理。而在本文中我选取几个我认为对我生活改善最大的几个进行阐述。

关于迁移

我为什么需要迁移工作平台

关于这点,原本我是在寝室使用的Mac,本人在国外学习设计,所以在学校有机房,但是后来因为学校宿舍区不够的问题,所以只能另寻别处住宿,自然问题就出现了,在16年1月的某次意外的断电以后,我的设计图稿彻底损坏了,TM备份盘里的还是处于很简单的版本,所以我开始需要一台笔记本,而在16年初,MBP 15inch版本并没有更新,仍是14年的那个版本,在加上这么多年的Mac使用下来,也有些许的审美疲劳,因此在千挑万选订购了现在手上使用的Thinkpad P50(双SSD+HHD)的组合版本,而后为了课堂展示的效果和快捷画图又入手了一台Surface M3版本链接,也就是彻底脱离Mac OS X了(但是其实17年从某种意义上又回归了,原因Resilio Sync,等18年在做回顾或者稍后在做文章进行阐述,但是总体和Megabits差不多链接

Thinkpad P50 图片来自网络

Surface Pro4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我来说改变电脑以后带来了哪些好处

接口多

包括4个USB Type-A,读卡器和TB3,这样我能做很多的拓展,这样整机能够时刻的被拓展为台式机使用

专业显卡

专业显卡的加入让我能够在AE用更为专业的渲染插件进行渲染。而本身我也选配了色彩表现优异的屏幕,搭配本身在mini上使用的显示器,足以让我处理我生活中100%的事件。

内置的电池

足以在断电的时候有能力完全保存我的工程文件,也相对不容易损伤SSD

视频软件

非常多的好用的视频软件,Win10自带的足以应付绝大部分的场景,或者Potplayer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我来说改变电脑以后带来了哪些困扰

重量

几乎是mini的2倍,使我在出门的时候根本无法将其带出去,这也是后来我又入手了一台SP4的原因之一,不过看在其他方面相对满意的情况下我暂时原谅了这一点。

软件生态

某些软件生态的缺失,首先是GTD应用在Windows平台几乎没有(Doit.im的windows版本已经好久没有更新了),再有Markdown编辑器,各个在Mac平台非常好用且好看的MD编辑器都没有相应的Windows版本,暂时在使用的就是Typora和MarkPad的UWP版本(SP4上)。再有就是脑图软件,在做设计的时候非常需要脑图来整理思维,Mac平台上无论是iThoughtX还是MindeNode都是能够让我一个学生所买得起的,但是到Windows平台上的几个脑图软件实在让我不能付费的起,所以暂时选择了Mindapp作为脑图整理软件,后又入了幕布和Xmind的坑。

367264.jpg

Windows10

奇奇怪怪的小问题让我深受其害,具体不再此多说

整理各种库

音乐库

主要的整理和展示工具是iTunes,很多人觉得iTunes非常的臃肿,毕竟这款软件集成了购买+整理+设备管理+分发的功能,但是不可否认是非常好的整理工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不是个很好的整理工具,因为iTunes所支持的格式太少了,比如我歌曲从CD中抓取的时候是使用的FLAC格式,但是iTunes对此并不支持,只能转而求其次的使用Apple Lossless格式,然后MP3格式文件也同样需要转换,原因是在于统一文件后缀。所以势必要拥有转换工具。而早年收集的歌曲,歌曲信息不完整,甚至是混乱,所以势必需要重新整理。所以综上音乐库的整理主要是转换格式和完善歌曲的ID3信息。

来张整理后的音乐库截图,是不是特别赏心悦目?

snipaste20170209_175955.png

snipaste20170209_180551.png

Foobar2000

集编辑歌词信息和转换与一身,绝对是Windows平台首屈一指的音乐播放器

Main features

  • Supported audio formats: MP3, MP4, AAC, CD Audio, WMA, Vorbis, Opus, FLAC, WavPack, WAV, AIFF, Musepack, Speex, AU, SND... and more with additional components.

  • Gapless playback.

  • Easily customizable user interface layout.

  • Advanced tagging capabilities.

  • Support for ripping Audio CDs as well as transcoding all supported audio formats using the Converter component.

  • Full ReplayGain support.

  • Customizable keyboard shortcuts.

  • Open component architecture allowing third-party developers to extend functionality of the player.

在Foobar2000中编辑歌曲信息

将需要修改的歌曲单独放入一个playlist中,全选后右键,选择最后一个Properties(属性),从上到下依次是

单曲艺术家,单曲名称,专辑名称,发布日期,流派,作词家,作曲家,专辑歌手,歌曲在CD中的位置(音轨号),在这张CD中一共有多少首歌曲,位于第几张CD,共计多少张CD(一旦知道专辑名称,以上信息可以通过iTunes或者iTunes网页版查询,关键词专辑名 itunes apple),在这个窗口的右下角有Tools,点开的第5个和第6个选项是利器,分别是自动填充音轨号,和自动填充。其中自动填充是支持表达式的,Preview中的框也是均可以编辑的。

snipaste20170209_181013.png

当然这个过程异常耗时,所以强烈使用GTD的工作法的同学将加入。好处也显而易见,补充的信息能够足够的完善,不会因为网络资源的原因导致数据混乱。

使用PerfectTUNES自动填充和补齐

这是一个收费软件,能够自动抓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动填充,而同家出品的抓碟转换软件也非常的好用,甚至能够检测到轻微划痕引起的音质损失并进行增益补偿。

好处是对于在iTunes等大型音乐零售店存在的歌曲能够以最快速度进行匹配,然后完善信息,和填充封面。但是问题自然也有,例如作者本人常年混迹于5SING古风区,所以很多歌是根本不能够匹配的到的,所以对于这部分音乐还是需要手动填充的。

Apple Music

在今年11月份,在我再三考虑下,我又加入了国区的Apple Music会籍,加入国区而不是英区的原因是因为英区的价格和中区对比起来实在没有任何的优势,其次我也考虑过Spotify,然而缺少古典音乐库。我选择流媒体的2个原因就是云端化音乐和收集古典音乐库。但是花费也不能太过。所以中区的AM是我最好的选择。之前被AM坑过2次,一次是AM莫名的修改和替换了一台未开启AM电脑上的数据库,我只能够重新填充。另一次更加离谱,直接将我所有的Apple lossless的歌曲全部替换成带DRM的iTunes plus 256,只能重新从CD里抓取。Time machine不能够使用的原因是之前的Mac mini因为端口不够所以没办法时时刻刻的插上备份盘,因此只能暂时不用,然而就出现了这样的2次情况。切换平台以后因为丰富的接口让我能够有足够的多余端口去做windows平台的文件历史记录

snipaste20170209_181915.png

关于换区下载的问题

谈到了Apple Music,自然就无法免俗的会谈到外区下载软件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在哪个平台的iTunes或者Apple Music 软件中,只要切换了不同区的Apple ID,Apple Music上下载的歌曲自然而然的就会全部抹除,这自然是为了版权考虑,但是再换回来AM的歌曲自然又要重新下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路 中南和我的方法是在PC or MAC中的iTunes换区下载,在通过USB线缆传输至iPhone。

方法如下:

  1. 创建一个iTunes播放列表,将所有AM中的歌曲放入其中

  2. 注销当前的iTunes账号,登入其他区的

  3. 下载完+更新完应用切回

  4. 传输至iPhone,再切回本区账户

  5. 重新下载存有AM歌曲的播放列表

这个办法再歌曲少的时候还好,一旦AM中独占的歌曲越来越多,一个个下载很是费劲,因此我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

方法如下:

  1. 用各种方式备份你PC或者MAC上的Apple Music下载文件夹,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到其他目录,立即运行次Time machine(Mac)文件历史记录(Windows)等其他可以帮助你备份该文件夹的办法,一般而言该文件夹位于如下位置。

    iTunes\iTunes Media\Apple Music
  2. 注销本区账户,登入它区账户

  3. 下载完+更新完应用切回

  4. 传输至iPhone,再切回本区账户,并选择账户-查看我的账户确保本区账户已处于完全的登入状态

  5. 强制退出iTunes,将Apple Music文件夹恢复至原处,再打开iTunes, 聆听一首AM中的歌曲,若没有报错且没有缓冲则恢复成功

这个方法适合Apple Music曲库极多的用户。虽然略微复杂,但是减少了网络传输的需求。

图书库

喜欢看电子书的我,那么多年自然积累了许多不同的格式, 不仅爱看制作好的电子书还爱看网文,所以各种格式满天飞,然后自然散落在文件夹里一团糟,直到16年年底下定决心买一个Kindle,然后发现一团糟的图书库,让我下定决心整理起来了。整理图书库,自然需要全平台的软件,不然资料库不能联通的痛,迁移的时候才会爆发。好在又全平台的开源免费软件Caliber是一款非常好的图书管理软件,具体使用办法建议参考网站Kindlefere的相关教程。

snipaste20170209_181805.png以上是实例书库

文档

我还是相对而言建议整理的,比较无论是Win上的搜索还是Mac上的Spotlight都是基于文件名和内容来的。但是一旦记错关键字,再寻找起来就要更加费时,而将文档整理按照事件整理起来,一旦想要找该文件的时候还是能够通过回忆相关事件找到文件的(如果没有被你彻底删掉的话)。

文档拆分

个人相对不建议将1个文件包含整个工程,如果可以的话拆分成多个方便命名或者易于整理的多个文件,最后单独新开一个文件整合在一起,调整的时候,如果调整了单独的文件,最终的源文件也会跟着相应调整的话,建议单独调整单个文件。如果不是的话,则编辑了最终文件以后,顺便将单个文件也做适当的调整。当然拆分的基础是有条理的拆分。

命名问题

文件命名

根据每个文档单独命名,具体做了那些步骤给文档命名,这样能够很好的整理出整理思路

文件夹命名

文件夹可以按照项目的名称或者事件的名称进行,如果项目改名了,可以重新开个文档而不要再原有的文档上改名,因为一般而言,改名还意味着要求的改变,而要求的改变原始的做好的文件意味着丢弃,而辛苦做好的文件删了也可惜,留着,文件夹里越来越多的文件,再需要的时候要找很久

snipaste20170209_184155.png

关于云

云能够帮助你和他人协同工作,也能够试试让你的数据处于备份状态,也能让你在其他地方,触碰到你的文件。而云又分为自建云和已有的云服务。具体不再此多叙述。

本人16年全年一直再用学校分发Onedrive for Business作为个人云和协同工作云,但是有个问题,PSD文档和其他素材非常巨大,在没有LAN同步的Onedrive中,要在另一台电脑上访问数据变得十分难受,需要先从20M等宽的宽带上传,在下载,而且据说等宽的宽带学校不愿意再提供了(好像是有人在做种被查了),其次就是增量更新的问题,一旦更新一个文档整个文档又要再次上传,对于动辄300M的PSD文件,一旦更新就意味着这个文件就是新建了一次。而在17年年初,在Megabits的推荐下我用上了Resilio Sync。少数派也有文章推荐,一下子就在本地解决了这2个问题,云端就让他慢慢传输吧。但是我也在2017年开了Dropbox的一年的订阅会员,下学期的几位老师据说会通过Dropbox收取作业,分发要求和素材。但是不可否认Onedrive for Business还是一个相对不错的云盘。对于墙内用户可以使用坚果云做云存储,在我看来除了空间少了点,和可能被审查的风险,坚果云就是国内的Dropbox。

云盘种存储的都是作业,需要协作或支持通过Onedrive同步的文件。

值得注意:让resilio同步云盘中的文档的时候,极易出现冲突文档,所以可以的话还是使用支持LAN传输的云盘,比如:Dropbox和坚果云,不过换一种思考方式,每次保存就多了一个旧的备份

snipaste20170209_184256.png

归档

我一般在文稿(Mac)/文档(Windows)/云盘的根目录下放入一个名叫归档的文件夹,方便将我已经结束的文件夹丢入其中,同时按照其原有的路径存放入存档。好处就是在做新的活的时候,旧的文件夹不会干扰你。需要找旧文件夹的时候,能通过文件夹快速找到。或者使用索引找到。每一年和每个月都将上个月或年归档的文件重新访入更深一级的文件夹里。磁盘空间不足的时候,也能能够将久远的数据打成压缩包,放入其他放文件的地方。每次工程结束都这样做一次,就不会以后整理起来大量数据需要整理了。

再次拥抱GTD

在Mac和iOS上我喜欢用Omnifocus这个软件来规划安排我的非上课时间,而脱离iOS以后就一直没有称心的软件,中途陆续使用过奇妙清单(Wonderlist),也就是被微软收购的那个和Todoist。使用中发现很多问题还不如不使用。

Wunderlist&Todoist

Wunderlist的缺点

  1. 奇妙清单太过轻量,虽然也有“子任务”和“子情景”这样的设定,层级略少,而且没有智能列表

  2. 我也不需要和他人同步我的奇妙清单,还有一部分和我拒绝Todoist的原因

Wunderlist

图片来自网站

Todoist 的优点

  1. 能和iFTTT联动,算是云时代的GTD应用

  2. 自然语言识别以转化,自然语言自动生成的智能列表,能够大幅度减少初次使用GTD用户的门槛

  3. 全平台

Image

一气之下一不小心删了账户,所以还是图片来自网站

Todoist的缺点

  1. 简陋甚至不可用的智能列表让我不能忍,作为已经习惯Omnifocus中透视的人对于如此鄙陋的智能列表,真的是。

  2. 没有开始时间,在我这里不是一个任务被计入就是表示开始。可能需要等到下周,下下周才会开始

  3. 不能当作单纯的提醒事项使用,omnifocus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够好,但是相对还是能够使用的

  4. 一个任务只有在结束的哪天才会出现在你的Timeline里,而有些事情并不是只在那天干就能干完的,加上几乎不可用的智能列表,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翻阅所有任务

2DO

直到后来看到少数派文章,遇见了2Do

强大的可定制性极强的智能列表,多种不同的项目类型,能够附带动作,一个任务能够附带多个Tag(Omnifocus中的上下文),和其他包含上面所有缺点的特性,让我确定了这将是我未来的GTD应用(2Do的测评文章我已经写了好久了,奈何一直忙于作业,然后就一直拖着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是全平台的和对于不会科学上网用户的同步问题

2Do也算是下半年对我用处最大的软件了。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开发个Windows版本或者Web版本。

Screenshot_2016-12-23-20-54-03.png

Windows下的备份与恢复

转到Win10以后还在担心是不是要去购买一款备份软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好在Windows内置的备份非常给力

系统自带的备份与恢复

从Win7开始附带的计划性备份软件,计划时间分为每周,每天,每月三个选择,到了预定时间以后就开始备份系统上被你选定的数据,和系统盘的映像,除去第一次运行,以后的备份数据是通过NTFS的日志追踪脏数据实现的,差异备份,而系统映像每次更新则是每次都是完整的备份。好处不比多说,但是缺点就是,我在上个备份以后,下个备份之间产生的数据,没有很好的被保护,一旦要恢复起来很是麻烦,然而在Windows 8以后引入的文件历史记录很能解决这一问题

snipaste20170209_183657.png

文件历史记录

和Mac上的Time Machine非常类似,但是又略有不同。

相似之处

  1. 都是按照一个小间隔进行一次类似于保存不同版本的备份

  2. 只备份修改过的文件

不同之处

  1. 文件历史记录不会像Time Machine一样删除超过48小时以外的每个小时的备份

  2. 文件历史记录不会备份电脑所有的文件,而是只会备份设置中选择的文件夹

  3. 文件历史记录不会像Time Machine一样创建磁盘快照

  4. 文件历史记录也不会生成本地快照

  5. 文件历史记录也不会在你使用电脑时候备份,哪怕是到了预定的时间 (但是可以通过设置-更新与安全-备份-立刻运行,来启动备份)

因此,文件历史记录不需要保护所有的文件夹,而是要保护你日常工作中读写的文件夹。

snipaste20170209_183751.png

文件历史记录默认会备份的文件夹包括:各种库,Onedrive(不包括Onedrive for Business,加入以后还有可能被系统自动剔除,需要再手动添加有点醉),如果需要加入更多的文件夹只需要进入

 设置-更新与安全-备份-备份这些文件夹-添加文件夹

即可

值得注意,强烈建议这2种备份方法叠加使用,备份与恢复工具每周创建的磁盘快照,文件历史记录则可以时时存档你的数据。

 

 

 

写在最后,少数派编辑器是支持富文本粘贴的,所以用类似Typora的Markdown编辑器中复制,粘贴进来就可以100%保持格式了,然而Hx分级只有4级,所以超过4级的需要自己手动加粗

 

 

以上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