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好,这是一篇随笔,直接写在 Matrix 的编辑器里。是不是该佩服一下我的勇气呀

写这篇文章的由来是刷 Vsauce 视频的当口,被问到「你在 Matrix 的第一篇文章是 2015 年,后来隔了一年你才在 Matrix 发了第二篇文章?」,才想起来我与少数派或者说 Matrix 社区的友谊已经如此长久了。一天前发布的征文《一年前》也是因为此而来,本来是想写我与少数派的故事,结果拖了两个月后变成了三篇文章的合辑,不怎么优雅了。

2015 年的夏天,我迎来了第二台 iOS 设备,即现在坏掉也卖不出尸体的 iPad Air 2 ,但是手机依旧是 Android 设备。一个晚上,在微博上找壁纸,偶然间偶遇了 @Clyde,当然我是先认识侧脸君才发现她的。为什么用「她」呢?因为我当时以为 Clyde 是侧脸君的女朋友(捂脸)。在微博留言后私信里聊天,聊完后他赠送我 Matrix 社区的邀请码,邀请我去写文章分享。所以才有那篇《为社交而生 InstaSize 强荐!》,这是我相当用心写完的文章,非常详细。

感谢 Clyde 从那时候开始就告诉我少数派中文的排版要求以及安利 Markdown 给我。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我对于 App 分享还不知所措,只能全盘解析;行文风格也是从高中遗留下的一句一行,配图也是没有做到美观而含有信息量。无论从标题还是行文风格来看,都带着一股隐隐的中二气息,也就是稚气。因为对于写这样的文章,我实在没有经验。

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上来看,极少涉及到「说明文」这一项,何谈用各种或活泼或严谨或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一件事物。在高中的文科班,我接受到对作文的教育就是剔除所有语病与用词不当外,使劲背诵各家名人名言,并以晦涩难懂的语句花式秀出来。老师还要求我们安插名言要尽量自然,又能提升文章的「格调」。惭愧的是,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能做到在语句背后附上余华、雅斯贝尔斯、弗朗兹海伦斯等等一众我连名字都记不住的名人的名言的影子。对,「影子」,还不能让人瞧出你这是生搬硬套的。

那篇文章写于 2015.8.26 ,那之后我很快投入到驾考的科目三训练中。而后很快,我就踏入了大学。紧接其后的是军训与新环境新人际的措手不及。期间写了很多文章,也寄出了许多写给老朋友的信,坚持高中养成的阅读笔记的习惯。换句话说,写一篇文章,对我来说是抒发情绪的渠道,也是新知识的积累。

这时候,设备换成了 iPhone 6s。我在征文里没有提到它,因为没有什么好提的,它实在是太稳了,本身是内容的硬件载体,没有什么存在感。新的学校里结识了新的朋友,忙碌在几段感情里,没有心思写文章,只顾体会人际关系的种种。阅读,沉迷于生活哲学,动不动就说晦涩的书面语。

期间随手向少数派投稿,那篇稿子真的是我的黑历史,不仅带着「一句一行」这样不成体统的格式,比起前篇在说明 App 上也没有任何改进。拒绝我的是郭老师,直白地说出了我的不足之处,且赠与我一枚 Matrix 社区的邀请码。

谁要啊……我有了呀。遂作罢。

终于我累了。从大一下开始逐步清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心也逐渐静下来,反思自己的种种所为。必须提到的一点是: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专注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包括写作。比如现在的我,直接就写,只能是一篇随笔,而不是真正表现出我写作水平的文章。而在浮躁的状态下,写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啊都是不能看的。

在某个深夜,提笔写下了另一篇随笔:《对社交网络的睡前思考》,因为与数字生活沾点边,又不知道写在哪里,就重新开启了 Matrix。

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依然带着不好懂的语句,但是比起高中已经有了太多改进。文章依旧包含着完整的逻辑,这是我一贯以来自豪的。最享受的是行文过程中内心的激斗,典型的议论文,观点一点点列出来,抛出支持的示例;后半段又要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不得矛盾;最后总结出核心观点。说到底只是篇精选,写完后还孩子气无比地留下第一条评论:「我要睡觉了。」

不料被精选了,有点受宠若惊。事物产生,没有再写。之后带队志愿者去参加国际海岛旅游大会,不料在最后一天与好朋友起争执,一下子让我觉得难以理喻。睡不着,爬起来以子不语老师的《走出你和一群人的信息孤岛》为引写了一篇文章,抒发自己的不平,反思自己错误或是狭隘的认识。晦涩难懂的行文风格又一次回来了,因为我不想让读者知道我写这篇文章的真实原因。其实这篇文章与数字生活关联不大,只在结尾略略提到。

不吐不快,写完就睡。可以说这篇文章是我最为喜欢的一篇,简直是把脑子里的东西倒出来肆意挥洒。

写文章,需要真情实感。 我没有办法允许自己没有一点想法没有一点情感触动去写一篇文章。如果这样做,就会出现那篇《普兰特:如何每周读一本书》,完全死板的翻译。这篇文章是机器人对我的第一次约稿。写完那两篇后,就有一个神秘的机器人出现了,作为文科生我自然很乐意写文章。

之后约了几篇稿子,甚至有可以搬上首页的,又有稿费来吃饭,收到鼓舞,接连写了许多篇,因为的确有许多数字内容积攒下来指的一写。地牢战争那篇是我真正开始以严肃态度对待的 App 文,也因此发现了我的致命缺点,也是导致我近两个月如此少产的原因:

长久以来的文字训练,已经牢牢束缚了我的表达。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我,就会知道我没有「口语」这个概念,嘴巴里说出来话都是书面语。高中高负荷的应试训练已经让我养成自我审视的习惯,我没办法说出病句、歧义、成语的错误用法,当然,任何错句也难以躲藏过我的眼睛。如果你也是作者,就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毫无生机的语言,它正确,但单调;它完整,但无聊。读我的文章你会觉得在看教科书,少有生活气息。

同时,我已经有近一年没有做阅读摘记了。我早已经停止了新的中文词汇积累,因为我已经翻了一年的现代汉语词典了。阅读的贫乏让我的词汇量大大减少,道理很简单,又被规则束缚,又缺乏阅读。

我很羡慕少数派的某些作者,写的句子又生动又活泼。反观我,只能用死板的语言,不,是死掉的语言。真难过。

所以我改了,决定改变我的行文风格,改用大白话。至少这样看起来不会像是死板。白描平铺直叙,自有它的魅力。新的征文即是我的第一次尝试。音乐篇十分详尽,可以直接撤下原来准备的一些配图;量化篇更接近原来的风格,因为这是最早写成的一篇;折腾篇是混合,浅显些的例子,结尾总结不必那么浅显;结语则是最符合我长久以来的风格,感性随和。

生在一个「太长,不读」的时代,真是作者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