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 少数派 2016 年度征文

2000 年的时候,堂哥家买了小县城里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据我所知),也让我知道了世上有比可以放动画片的电视机还有趣的东西。那会儿看着他在上面折腾 DOS,玩仙剑奇侠传,羡慕之极。五六年后堂哥大学毕业在上海找到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春节回家的时候拿着手上小小的手机和我说这是索尼的新款,可是花了三千多块才托人买到。三年后堂哥放弃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贫困大省「浪子回头」选择从政,带着他的 Xbox 和 iPhone,回来不久新 iPod touch 上新,在我羡慕的眼光中买了一台专用来玩游戏。

前几天春节假期回家,看见堂哥的三星 Note2(单位发的)的皮套都已经被磨到起皮,我说你能别用这个套子了么,他说没办法后盖找不到了,我说那你能换个手机么,他说懒得折腾反正也就只是接打电话,正准备反驳的时候注意到手机显示的是 2G 网络。我说那你不如用个功能机算了,还省电,他说可惜诺基亚不做手机了,我说谁给你说的不做了,人家新手机才发布,功能机也从未放弃过。想了想,还是放弃了前几年聊到这个话题后都会紧接着的知识普及。其实也没有多少年,那会儿都是羡慕的听着他给我的知识普及。

十多年后的今天,堂哥家里的 PC 现在已经换成了 iMac,装载着 Windows XP 的 iMac。我不止一次的变换着苦口婆心和挖苦嘲讽希望他能稍微顺应一下时代的变迁,至少别辜负了手上那些别人羡慕不来的东西,他总是说够用就行啦,自己也懒得去折腾了,他甚至用「专业人士」来形容我,以及我们之间的「鸿沟」。

他总是主观的给自己贴上标签,因为某种原因觉得自己落伍了,就该继续落伍下去,而那些新奇事物自己既然不了解,也就懒得再去了解了,就让自己停留在自己给自己搭建的围墙内就好。

 

小时候那会儿堂哥几乎是不让我玩他的电脑的,毕竟那会儿能上万的东西不是我这个小孩子可以随便摸的,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长大以后我疯狂的迷恋着各种数码产品。特别感谢我妈一直以来对我这个奢侈爱好的支持,也心疼她连续五六年都用着我淘汰下来的旧手机,那会儿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我买新的,她就只能用旧的了。从诺基亚到 Android 的摩托罗拉和三星,最后到 iPhone 4S,这是我妈用的最后一个「二手」。

后面家里好些了,我也有自己的收入了,我妈终于用上了新手机。去年 iPhone 7 发布,我妈第二天一早就打电话问我都有些什么新功能,然后比我更早的下单了一台,6s 也是,6 也是,5s 还是。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所以在 iOS 上对我妈的教学仅限于注册 Apple ID 和使用 App Store 下载软件。然后每一年春节回家,从网购、看连载小说,微信聊天,玩游戏,查违章甚至用美颜软件自拍发朋友圈都是她自己琢磨的。去年因为被刑拘我妈一个人来北京请律师和奔走,回家以后她得意的和亲戚朋友说北京人的生活真羡慕啊,下个软件就可以打车和点外卖,出门也不用带钱在身上揣个手机就可以出门了。甚至春节的时候还发现我妈把我给她买的行车记录仪扔了,自己买了一个带导航和智能语音能自联网的行车记录仪。

其实每一次我妈换新手机都会纠结很长时间, 在小县城的价值观里,为人父母就应该省吃俭用,特别是作为儿子的母亲,更应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以儿子的婚车婚房为毕生目标。但是我总是劝她用正常人的思维活着,该买买,我非常高兴我妈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所谓的「潮妈」,并不是她手上的东西有多新,而是心态离这个世界有多近。相比小地方的许多同龄人,我甚至和我妈更能聊到一块儿。很多时候,当现下的生活足够舒适,许多人总会对新事物充满畏惧,畏惧改变,畏惧颠覆,畏惧接纳它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一切新事物出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生活变得复杂,而是让你能够更轻便的去迎接未来。最难的并不是去学习一个新的东西,而是改变自己曾经旧的思维。

不少人喜欢将「数字生活」当做个人选择,认为自己生活在小地方,或者年纪大了,自己就离数字生活远了,就该老老实实的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日子。可我认为「生活」并不可以选择,是否数字也非人力可为,无论是身份证里的芯片,还是一通电话一条短信,我们已经被强制塞进数字化的大流里,现在的一切都是相对过去生活的「升级」,所谓的「选择」,只是你给自己设定的生活方式:是利用数字让自己过得更舒适,还是持有抗拒不明所以。

 

15 年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挺有趣的公益组织,做的事情就是为贫困乡村的学生们带去 iPad 和自己设计的课程,教他们利用 iPad 上网和拍摄剪辑视频发给在外务工的父母等等。去到当地之前,想着那些闭塞的地方一定是过着车马书信的上古生活,可实际上那里的小孩几乎都有电脑和智能手机,都能够很熟练的上 QQ 和听歌看电影,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功能也就仅限于此。

在第一堂课上,我们给孩子们放了一段自己剪辑的视频,尽可能清晰但不复杂的给他们展示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尽管他们的眼里都流露出惊奇和向往,但我相信他们仍旧一头雾水,可我们也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效果:除了 iPad,他们开始主动向我们咨询自己的智能手机或者家用电脑能不能做那些很酷的事情。而通过我们的聊天,不少孩子也表示出了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立志到大城市去接触这些他们过去甚至无法想象的新世界。学校的校长也很开心,她说这些孩子们至少有 90% 的人此生已经能够看到未来:半途辍学,结婚生子,接替父母的农活或者远行务工,但通过我们做的事,至少在他们还可以幻想的时候拥有一些特别美好的渴望。

不管是现在还是几千年前,都有一批人不惜代价的试图加速人类的进程,我们通常称之为「科学」,之后,那些让我们一个跳跃迈进新时代的东西或者理念,融进了每个人的生活。所以几乎每一个昨天,其实都是「传统」,而我们只是把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冠以了「数字」这个更精准的描述。不畏惧新事物,勇敢的去了解,我们真的会发现有很多自己过去连想象都不足以描绘出的精彩世界,甚至找到那个究其一生愿意追寻的东西。你愿意前进,就总会有人提你打开窗户。

 

不久前,Matrix 里出现了一篇某高中生分享的「数字生活」文章,随后还跟进了对这个高中生的访谈,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出现了不少抨击,大都集中在「装逼」和「你一个高中生不好好学习折腾这些玩意儿有意义么」的不解中。

我接触到「生产力」的时候是在 AppSo 当编辑的那段时间,那会儿跟着 Ken 知道了不少让自己惊叹的 App,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的 OmniFocus。Ken 那会儿对它的爱简直溢于言表,于是我也买了这第一个 macOS App。然而直到今日,我对 OmniFocus 的使用率依旧不足十分之一,甚至买了一套《Getting Things Done》来学习也只是对 GTD 一知半解。前段时间在 Waychane 的怂恿下买了 2Do,然后发现似乎后者更适合自己。所以,我是应该指责那些吹捧 OmniFocus 的人夸夸其谈,还是遗憾自己不够高端呢?郭老师常说自己现在买 App 都已经不考虑实用性了,只要眼缘不错价格合理顺手就买了,即使不会打开第二次,那么郭老师是不是钱多人傻呢?

我认识不少喜欢美食、热衷探索和狂热折腾数码产品的人,在我认识他们短短的几年中眼看他们给自己挖了不少坑,更别说他们过去和未来的这一生,但是他们更多的总是谈及那些美好的事物,而生命中的每一个坑,甚至扮演着他们的师长。我已经无法去追溯我在买 App 这件事上究竟花了多少钱,数目自然不小,但这不是我在意的事情,就像别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看着我瞎买买又极低价格出二手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应该纠结成本的。许多看似毫无意义的折腾,其实过程中你收获的思考根本无法计量。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个高中生,在他的一些选择中我也有「这样做是不是更复杂了」的想法,但我更多的是对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的欣赏和敬意。

今天的数字生活和过去传统生活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可以不计成本的去体验,或者说可以让人不纠结前期投入的义无反顾。同样是做好一件事,但是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去完成,一切你比别人付出的「多一点」,将来都是你对抗这世界所有不如意的武器。

 

去年,因为在网上折腾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我被刑拘了一个多月。许多朋友说,认识我这么多年,我做的每一件事,算是走过了人一生所能走过的路。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和启发难以言诉,最重要的是,它让我知道数字的「虚拟」只是它的摸不着,但它其实已经和通常生活一样拥有独特的规则和律法,不论接受与否,都必须去遵守。

从小我总是被教育不要沉溺在虚拟世界里,曾几何时,它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用键盘打字很简单,却少有人去在意屏幕的另一边这些文字所带来的影响。所有的暴力、谣言和诈骗,所冠上的「网络」二字并非表明它和现实无关,而是描述了它所展现的形式。数字已经具化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并非只是享受它,自己同时还是一个「生产者」,它关乎真实的别人,也决定着自己的明天。

所以文首的堂哥,他并不是没有在过数字生活,他只是选择成为了生活中被动的一方。不去享受它的便利,也不给自己了解世界的机会,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当然也没有好和不好,自己选择的态度,只有自己才能评判其中苦乐。

 

所以,在「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里,不管是不是 2016,也不管选择与否,数字生活都已经是我和很多人的生活,不同的只是有的人喜欢深一点,有的人喜欢浅一点。2016 年也和过去的每一年一样,都给了我不同的思考和惊喜,不局限于新款 iPhone 或是新应用,还是 AR、VR 或者人工智能,它只是我进程的一个丈量。

当然,作为 O2O 最火热的一年,2016 让更多人开始去了解数字和生活之间的关联,也让更多人愿意去学习这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过去一样,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克制,也多一些期待,花时间更深入的了解「数字」背后的具体信息,希望每一个人,不管是主动迎接,还是被动承受,都能享受「数字」这一全新生活所带来的美好。

同时也希望每一个人理解,「数字生活」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但却没有门槛和评判标准之分,能用 OmniFocus 整理的生活是数字生活,而用定时闹钟整理的生活同样也是数字生活;用 iPhone 和不用 iPhone 的人都是智能手机用户,不要用手机去丈量自己或别人的价值观,那些看似有联系的,却并没有因果关系。

以及,对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充满善意。这也是我在 2016 里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