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做过的事情

2015 年,仿佛开窍了一般,会有各种灵感,自行冲到脑子中,仿佛被灵感本身要求去实现它们的存在。
2016 年,反而灵感涌现的感觉,已经不再。犹如机械一般工作,填坑、填坑。
2016年,也更像是“终结”的一年。

FarBox的“终结”

FarBox的“终结”,更多是象征意义的,当决定的时候,也意味着另外一个替代产品Bitcron即将出现,两者互相独立;等Bitcron完善之后,除了继续保持运行外,FarBox也就不再有代码上的更新。

“终结”,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FarBox,这个名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温柔,放弃它,并启用新的名字,内心复杂,不舍、唏嘘。
当然,更多的是期待。

2016年的FarBox几乎停下了脚步,所有的时间都让渡给了Bitcron。
却仍然偶发收到一些反馈,觉得FarBox的惊艳,这让我们很汗颜。大家值得拥有更好的产品,FarBox并不够称职,毕竟是5年前启动的产品。
而我们在这些年中,也在不断反省FarBox,不恰当的设计,随着时间的累积,都会暴露出问题 (要庆幸的是,在暴露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能继续活着……)。

MarkEditor的“尾声”

MarkEditor 在2016年里耗费了很多精力进行改进。 

ME的本源来自于FarBox Editor,也算是为Bitcron提供桌面客户端的一种方式,再者是作为我们自己日常工作、记录的效率工具。
没有什么时间花在推广上,最终的成果还算可以。 

MarkEditor另外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些的现金流。
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可以更耐心地去完成Bitcron以最终替代FarBox,只是没想到一眨眼就是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对外推出…… 

而ME本身受限于其技术框架,有些固有的问题无法解决。
于是,2016年尾的时候,咬咬牙的,决定推翻重写,除了想解决Qt框架带来的问题之外,也试图在新版中能同时对应掉移动端的写作体验。

2016年,也算成了MarkEditor的一个尾声。
自然也是一次新生。我们还想看看推翻重起之后,在设计的思考上,可否有更大的突破?

从未面世的 WeEditor

WeEditor在写作体验跟MarkEditor非常接近,但它是为微信公众号专用的。
可以实现拖入文章内的图片,自动上传到微信后台;Markdown写作的最终预览格式自动转为公众号格式、并且自动粘贴到后台;甚至将微信公众号后台作为一朵“云”,提供了与本地电脑的素材库、文章的同步…… 

但很可惜,未曾面世,超小规模内测后,直接打入冷宫。
WeEditor倒也不是第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被终结。 

某些领域的生态出了问题。
为了绕过这种生态,需要很多技术上绕弯子的做法,而且最终我们自己实现(模拟)了一个API,实际内测过程中,各种因素,不太稳健。 

在这上面投入更多的时间?
并不太值得。
特别之前经历过废弃WeReader。这种为他人的封闭生态投入太多我们自己时间,并不适合我们生存的风格。

当然,也不否认,WeEditor的意义于我们自己而言,纯粹是经济上的。
真的是“纯粹到只为了赚钱”,只是并不擅长,就当没这个能力吧……
唯一可惜的是,浪费了不少时间。

无疾而终的LazyHosts

Bitcron 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设计思路,就是去中心化
我们也深信去中心化必然是未来几年之中将凸现的趋势。 

LazyHosts就是这个思路下的一个产物。
因为需要一个去中心化后的互联网入口。
听起来挺玄乎的,实际上初级的表现就是本地的DNS,可以泛解析、自动代理,除了开发时能处理域名绑定调试利器之外,还是翻墙的好帮手。
甚至还接入了RescueTime的接口,可以自动屏蔽非高效的网址访问,自动跳转到比如ME提供的todo list的页面中。 

由于涉及到了一个操作系统最底层的工作机制替换(DNS),处理稳定性耗费了不少时间。
最终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便就停止了销售。
我们自身而言,已经无法离开LazyHosts这个软件,但它仍然是一个失败的软件。
过度小众的需求、使用频率过低的场景、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入门阶段…… 

未来,LazyHosts应该会以另外的形式重新出现。
但在2016之中,它所带来的,更多是警醒: 自认为对产品的预判、掌控力到达了一定程度,却仍然会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个虽然有用,却是错误的产品。

从开始就到结束的公众号

2016年,实际上极其枯燥。就是写代码、写代码。
所以憋到一定的时候,想做点别的。
就开始写个公众号吧。
但几篇文章之后,就放弃了。
写给自己的和写给别人的,差别太大。为了一篇过得去的文章,为了解释一个能让别人更容易理解的道理,所耗费的时间,非常不值得。 

能写下的,都是读的人能懂的。
只有自己懂的,如是他人,长篇也不过嚼蜡;于自己而言,一语却可中的。 

便就终了。也挺好的。

 

2016 的状态和感悟

进入无意义的状态

我们做的大多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并不想论证这个结论,只是个人非常强烈的感受。 

其实,感觉也挺好的。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孤独的状态,不至于被多数人都拥有的日常所淹没,更不至于在无意义中麻木了自己而无力逃脱而无法审视自我。

只是目前,还无法摆脱这种状态。
或许其中一种走向是抑郁症,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可能性很低,更多的可能,会在这个状态里,领悟另外一些道理吧。

懈怠之罪

这一年的工作非常枯燥。
为了维持心灵有足够的强度,懈怠倒成了一种办法。
毕竟很难像以前,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去回应一些问题。 

懈怠被触发,一方面是工作量实在太大,另外一方面则是负面情绪的积累。
没有人会天然的心怀恶意,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确实有些用户(相当地)不懂基本的尊重、莫名其妙的愤怒、付费了就想高人(我们)一等,积累到一定时候,对设计师的心灵伤害很大。
10个赞美也抵不过一次恶意揣度;以致于,多多少少会形成一种心理阴影,久之则懈怠之。 

这种懈怠,也令自己非常难过。
因为,更多的时候,是被用户无比地温柔对待。
FarBox 有很多老朋友。比如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收到一条评论的通知,来自半袖,她在旧年的最后一天特意过来问候;而我也仍然记得在 FarBox 最初时半袖尝试这个产品,自己还曾因为 FarBox 对普通用户的不友好深感愧疚,后来这方面改善了,特别去了一封邮件。
类似的人和事情还有很多。所以,因为自己的懈怠,我非常难过。 

难过,也没有多大意义的。
意义,来自于解决方案。
温柔的朋友,应该被更温柔地对待。我们还在想办法怎么在产品当中体现出来。

下流工匠

回忆自由人前的最后一份工作,仍然会隐约感受到当时每天上班那种沮丧的心情,感觉诸事没了挑战,但不知为何,无法逃离。
曾经,以为只是当时一眼就能看到公司的各种内耗导致的沮丧感,现在发现,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以再严格的匠心要求自己,归根结底都是下流的工匠。
这种可悲的必然性,才是当时沮丧、绝望的本源。

因为你的工作,就决定了是为上流(游)服务的,这上流(游)可能是整个产品流程的上游,也可能只是某个Boss的拍脑袋,或者是从宏观来看社会产生的必然性。
表面上,我们的工作是为了最终用户考虑,我们的专业性也表现为“用户体验”类似的关键词。
而实际上,扪心自问,“用户”从来不会成为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他们只是我们服务于上流的过程中的手段而已。 

不论再如何努力,表现出如何的专业性,归根结底是增强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专业性。
比如一个人因为我们的专业性而希望能加入其团队,对方并不会想着让我们最大呈现自己对某些设计的全新思考,对方唯一考虑的,就是你的专业性,能否降低其创业的失败率。
而且,工作中的“你”始终是可替代的;凡是可替代的,基本都处于下流。

其它

还有不少其它的体悟。
但因由篇幅,就不一一说明。
呃,“篇幅”真是有趣的借口。实际上,是因为,有些感悟,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说明,便就作罢。

 

2017 做点更有趣的事情

2016 不算太好,却为2017奠定了足够基础。 

Bitcron 内测了也快半年了,仍然半遮半掩。即使公测的时候,也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再去解决。
在外面看来,Bitcron的开发速度极其缓慢,实际上却不尽然,Bitcron有非常多的精力耗费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2017年,就可以慢慢跟更多人见面了。

还有2016年计划完成一个产品经理使用的原型工具(软件)。
但从未启动。
有部分设计思路融合在了Bitcron中,或许2017年伴随着Bitcron的成熟,这个idea会重新被提出来。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本身,这个软件如果能成形,还是有很多象征意义的。
从一个职业的起点,到一个职业的结束。 

除了要料理完2016年遗留下的产品,新的一年,还计划做几件更有趣的事情:

一本小册子

总是会有遇到来讨教经验的,大抵是“你是如何做到的”。
这是很宏观的问题,没有办法回答;问问题的人太偷懒,所以也从来不会得到什么真正答案。
自己每每反省,总觉得还是做得不太好,世界也过于庞大,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还远没有到可以归纳、总结给出How to

但人嘛,总有写作、分享的欲望。
又一直无法提笔。毕竟未经淬炼的思想,不足以传播。
就比如这篇文章吧,仔细读起来,不知多少废话。 

2017年,或许会准备开始完成一本小册子。
内容基本上是“你是怎么做到的” 的 How to,如果有后来者要走这条独立产品设计师的路,起码能作为一本反复翻阅的入门小册子。

怪人大学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这句话,更多人看到的是后半句,却忽略了前半句的“领”和“(入)门”。 

不拔苗却能助长,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复刻一个人60%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效果,基本上就是“醍醐灌顶”了。而这个效果这太难,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笑果”。 

一直想做的事情,感觉在2017年有了基本的可行性。
很多非常独到的“教具”,可以从已有的项目中单独抽离一部分出来并教具化,能事半功倍。
乐观地估计,可以将自己以前3-5年才能领悟掌握的技能、思考方式,在同等勤奋的前提下,时间可以缩短在1年内;纯粹入门,时间会更短一些。
最终效果不至于打折得太厉害,当会异常扎实。

这会是线下的。
名字也许就叫“怪人大学”。
Designed for the special ones. 即使是线下的,也是同样的理念。 

最后

感谢朋友们。
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承了大家许多情,一一细数起来,可能就要重起一篇了。
也很抱歉,在2016年的后半段,话愈发得少,显得有些古怪,并非本意,只是时间走太快,多了些焦虑。 

对了,这篇文章也参加,少数派 2016 年度征文 。
一个周末,朋友小聚,宇辉告诉我他介绍MarkEditor的文章被发布,也是巧合;再后来 sainho93 也进一步介绍了MarkEditor,私下也成了朋友、天使级用户,给了不少反馈;还有少数派2016年盘点中还将ME作为macOS的年度应用之一。这些都是在自己无意识下发生的事情,毕竟主要时间都在埋头写代码、发呆……
后来,自己的一篇关于Markdown的看法的文章,意外获得了一笔稿费。距离上一次拿稿费,已经久得忘记了时间,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少数派 在2016年在有意无意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谢谢。

 当然,最重要的是,谢谢我们的用户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