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一次在 M1 发布后关于 T2 的回首。


审美直觉

如果系统地去衡量一次艺术欣赏,我们会发现,乍听之下抽象化的艺术接受过程,可以被理性思维完美地分解。

不止艺术欣赏——亦即艺术接受,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生产方式,从创作主体到欣赏主体,几乎每个环节,都能被理论精准拆分。数千年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们,将艺术史如同剔骨般解构得一干二净,事实上,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艺术并不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崇拜的生产过程,反而是一个只要愿意留心,就能清晰地厘清其脉络走向的实践行为。

005QpK6mgw1f1qlm8uq8aj30go09et9n.jpg


在批评家们逐步重塑整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后,我们发现,在整个艺术接受的过程的发段,称为「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又被称为「直觉反应」,指的是我们在视觉上首次接触到艺术作品的一瞬间所表现出的某种不假思索的把握与顿悟。

这种充满顿悟式愉悦感受的接受行为,最赫然注目的是其直观性与直觉性:这种人类对于艺术作品的瞬时领悟能力,能直接越过理性思维的分析和推荐,直抵大脑皮层,优秀的艺术作品,甚至能让我们在刹那间暂时进入到虚静的接受心境中,全身心浸没在审美愉悦中。

在人类数千年历史中,这样的场景无数次重演,也许最早的接受行为甚至可以追溯到来自远古的巫术和歌舞。时至今日,艺术发展出了数十个不同的门类,从无印良品的木头凳子到特斯拉的电动车,它无时无刻不在参与着改变世界的进程。

而审美直觉就是无数艺术触角与人类社会的首次沟通。人类与艺术的关系,在一次次灵光的邂逅中诞生,在这两个世界间充当桥梁的,正是那些杰出的艺术家们。当人们因为卡西莫多流泪,因为掷饼者震撼,因为强盗卡尔叹息,每每回想起那些惊鸿一瞥般的历史时刻,总能唤起关于审美直觉的记忆。


集体无意识的深处


005QpK6mgw1f1qlmoxlumj30gs0a8glp.jpg


 2007 年 iPhone 首次在全世界面前发布时,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此前使用的所谓「智能电话」,是如此笨拙与不知所措。

然而令人疑惑的地方在于,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会被设计成这样的消费品电话,06 年的产品设计师们还在疯狂研究着如何把物理键盘玩出花样,但每个见过 iPhone 的人,都了然于心明白到:这就是美的。

在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接受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这种第六感般的共同判断,正是审美直觉在起作用。它越过了大脑理性思维,直接唤醒接受者艺术欣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感性思维,代替我们作出了认知:这就是美的。

艺术的生产门槛不低——甚至奇高,但艺术的奇妙之处在于,其接受门槛极低,共同认可度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人都会承认哈姆雷特这个艺术形象的经典性。

如果回到大众消费品领域,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发现更多。每年范围覆盖全世界的设计奖项们会评选出数百件分属不同领域的优秀产品,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某种一击即中般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特质。

手提电话的进化历史,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集结体。我们惊叹于裹挟在包豪斯美学指引下、被制造出的充满形式意味的 iPhone,也惊叹于 SONY Z1 的 uni-body 设计,我们被 blackberry passport 无限趋近于完美的九十度直角所打动,也被 lumia 920 的浑然一体感折服。手提电话作为消费品,实际上是实用艺术的一种,当我们在设计师的天才巧思前一次次赞叹时,藏在审美直觉最深处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到底人类基因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是什么决定了,「美」。


格式塔

005QpK6mgw1f1qln4ljlkj30bu0iymxy.jpg 十八世纪,自鲍姆嘉通在「美学」首次提出「美学的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后,一个横亘数百年的巨大命题漂浮在人类历史上空:美的本质是什么?

经过长年累月的讨论,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发现,当狭义美术作品被简化到无法再简化的程度时——比方说,只剩下最简单的线条堆砌时,艺术的本质浮出了水面:「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熟悉 0.618 这个数字,这个古希腊时由毕达哥斯拉学派所提出的「黄金分割率」,在后现代消费主义下成为无数商家的营销手段。但「黄金分割率」这个被商业营销消费得一干二净的概念,恰恰指出了美的本质:美同事物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秩序性、匀称度、多样统一……密不可分,彼此交融。在艺术作品中,「形式」指的是某种关系,某种由艺术语言——文学艺术的文字、视觉艺术的线条、听觉艺术的旋律——以特定方式排列而重新构造的关系。而「意味」,指的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它产生于审美者全神贯注于纯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之时,一种消除了任何利害关系,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感。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的本质。人类艺术起源在数万年前原始社会的歌舞或祭祀,一旦被有意味的形式激发,这些残存在人类不同种群中的「集体无意识」就会觉醒,从而产生「美」的观念。

当这种关于「有意味的形式」,进入人类思考的逻辑层面,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了某种「经验中的整体」后,这就是「格式塔」。

亦即「完形」。

格式塔不是一种形状,也并非形式,它像是某种绝对理想指导下的「整体性」:在我们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绝对完美的格式塔,它指导着我们对整个世界进行认知。当我们的视觉中出现某种与「完美格式塔」的出入甚至缺陷——此时,一种内心深处对组织倾向的需要将被极大提升。与此相反,当视觉中的客体,其图形变得相对对称、规则、完美,向着「完美格式塔」接近,「组织倾向」得到满足时,我们的内心深处,就会涌现愉悦的快感。

而这,正是审美的愉悦感。

如此一来,从审美直觉,到集体无意识,乃至于所谓「有意味的形式」,这些环环相扣的巨大命题,最终被统一在「格式塔」之下。人类数百年对于「美」的追求,正是对于「完美格式塔」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完形压强」。


Smartisan T2 的美学意义


005QpK6mgw1f1qlnjro3lj30k00ci0sl.jpg


 当我们讨论过所有这些问题,最后,我们终于可以回到 Smartisan T2 这部手机身上了,此时,你会发现,事情变得明了。

从 Smartisan T1 而始,纵观整个 Smartisan 的设计语言,如果将其套入格式塔的逻辑体系中,所有大众难以理解的困惑瞬间迎刃而解:双音量键的存在、被整合至听筒中的传感器、消失的电源键、无断点全金属中框的意义……不难发现,当艺术家们每一次向着下一处跋涉时,无论有意识无意识地,他们都在向着心里面的「完美格式塔」进发。

对于 Smartisan T2,一种常见说法是,「我认为它难以评价,因为这个东西吧,它见仁见智」——这是对的,正是因为「有意味的形式」和「完形」——甚至「美」本身,是个难以界定的事物,当感性认知成为界限横亘在「实用」与「审美」之间,大众的理解力就会出现巨大分歧。

而这,也正是手提电话作为「实用艺术」,无可避免需要艺术家们去探讨的一个哲理性问题:当实用艺术无可避免必须在实用与审美间做出取舍,你的选择会是什么?这个现实与艺术间的巨大空隙,让创作者们具备了某种留白的尴尬: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身份认同间游移不定。

正如对于美的定义都有数百种学说和流派,在不同的艺术家的取舍下,当天平朝着「实用」倾斜,你会看到各种参数和肌肉的堆叠,没错,这是「他们」的意义。

而对于 Smartisan T2 来说呢?

它的意义,不在「消失的金属断点」,不在「消失的电源键」,也不在「隐藏在音量键中的SIM卡槽」,这些,都是对从客观世界到完美完形中的空隙的填补,Smartisan T2 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是 Smartisan T2」。

它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创作者们跋涉在完美设计的路上,投注无数心血,最终「呕心沥血」交出来的一份答卷。

这是一场对完美格式塔的补完仪式。

也许多年以后,没有人会记得有过这么一部实用价值不高的产品。历史会记得这一切:无数被记住或被忘却的前人们跋涉过的路,最终汇聚成人类艺术历史。

这些凝聚着的精华,就是它的终极意义。


005QpK6mgw1f1qlnqcnaqj30u01jjjxm.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