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手上一件很重要的饰物不见了,却如何也想不起自己有摘下放置的举动。回到寝室后放下所有手头上的工作,开始火急火燎地翻找。大约翻找了一个小时,接近放弃的时候猛然想起应该是在我的帆布袋的内袋里。找到饰物后,来不及品味失而复得的惊喜,我开始回想它为何出现在这里。不难想到,周二上武术课的路上我将它随手收到帆布袋里,上完课后急着吃饭又忘记戴上了。

嗯是的,也许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缘故,我的记忆能力下降了。中午洗衣服的时候这件事又浮上了我的心头,大脑不自觉地开始运作,随想便开始了。这就是题目「浮事随想」的由来,也给这篇文章指定了性质:不严肃、不保证完全正确。

在随想的过程中我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饰物遗失,我却在 24 小时后才反应过来?

  2. 为什么我无法立即回想起我「放置饰物」的举动?

  3. 这件事能得出什么对我日常生活有帮助的经验教训呢?

仔细回忆,当我在做「放置饰物」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一边与身旁的朋友聊天,脑子里还在思考着聊天的话题。因此「放置饰物」这个动作是我「上武术课需要摘下所有身上的饰物」这个想法的延续,但是在执行这一举动的时候,我的注意已经转移到聊天的内容上了。也就是说,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是无心的,是不专注的。在没有足够注意参与的情况下,对于这个举动的记忆近乎是一种「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存储时间十分短暂,在 0.25 ~ 4 秒左右,但是能存储的信息容量却是比较大的。如果对于瞬时记忆你有些难以理解,我可以举个例子:电影的本质是呈现在荧幕上连续的静止图像,但是你在观看的时候却可以将这些静止图像当作是连续运动的,这就是瞬时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客观刺激停止后(图片已经切换了),信息却在一定时间内残留在你的意识里(瞬时记忆)。你可以在画面消失后的短暂时间里回想起几乎所有内容(记忆容量大)。

如果没有注意的参与,那么瞬时记忆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如果有了注意的参与,瞬时记忆就会转变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仍旧是极其有限的,在一分钟甚至是短短十几秒之内,你就会遗忘大部分内容。不过短时记忆不是我今天想重点阐述的内容。如何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长久保持呢?

复述。

通过复述,我们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的干扰,从而将信息转化到「长时记忆」中。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且保持时间长(甚至可以是人的一生)。不过缺点也有,读取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需要意识的参与。在以上你可能懒得看的内容中,我们得知延长记忆内容的方法有「注意」、「复述」。

在生活中,总有一个时间段忙到你想哭。在你的面前你有许多事情和步骤需要完成,你想到一件是一件。亦或是忙碌之时有突然发布的要去完成的任务。如何将那些步骤和事情全部记住?如何不遗忘突发的任务?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复述」了。(为什么我不谈「注意」呢?显然在接收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你的注意就已经参与进来了,所以你也明白前面瞬时记忆讲那么多都只是伏笔。)

复述分为两种: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机械复述如同其名,就好比和尚念经或者死记硬背一样,简单的机械复述并不会有良好的记忆效果。精细复述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且与已经有的信息内容发生互动,建立联系。取上一段中的例子,将「能想到一件是一件」的待办任务记录下来(抄写的过程本身就是已经是一种机械复述,不过效率不高),以四象限法则抑或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分析),浏览一遍(再次复述)。这样是不是会更记得住一些?同理,将「不速之客」考量一番(分析),添加到现有的日程中去(建立联系、复述)。我明白这些基础的应用对各位来说已经成为类似本能的反应了,但是我的确想再向各位强调「复述」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许这篇文章只是从心理学方面为各位的某些具体反应「命名」而已,而大家也可以自行在生活中归纳锻炼出更为有趣的记忆技能。

提升记忆的效率也有窍门。长久记忆要求较高的注意参与度,所以我们在添加任务之时需要保有专注,且明确识记的目的。另外,有必要提高信息加工的深度,比如提升对这个任务的理解:这个任务的结束期限、紧急程度、执行时的注意事项、完成后应该展现的结果等,必要时可以联系已有的完成经验。为了不至于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忘记提取,你可以主动地将这个任务与手前的任意物体联系在一起,这样当你看到那件物体时,你会联想到那个任务。好比我注视着我的手,突然发现饰物的丢失一般。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英语专业需要苦背的单词,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一边朗读单词一边写单词地背诵方法,理论上更高效。这个方法要求你多种感官参与协同记忆,如果你担心遗忘,也可以口中念念地进行记忆(前提是旁人不会以为你要释放魔法)。

回到文首的话题,在一段「失忆」的阶段后,我为何能回忆起含有丰富细节的「放置饰物」的场景呢?我的解释如下:在 24 小时候我仍旧能够回忆起,说明这个放置的场景已经成为了我的长时记忆。在无意识间(可能出于某种记忆习惯亦或是情感因素)我将它转变成了长时记忆。至于为什么回忆如此艰难,很明显是因为我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度加工和反复复述,记忆的程度不深。在动作完成后的 24 小时,这记忆一直在进行遗忘。是的,有记忆就有遗忘,长时记忆的遗忘过程可以参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在后续发生事件的干扰下,我渐渐遗忘了这件事。

捕获.PNG

由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英语维基百科的Icez - Originally from en.wikipedia; description page is/was here.,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214107

与诸位分享我的随想,其实也是对随想的一种复述、记忆和记录。思绪万千,但往往转瞬即逝,及时将那些宝贵的想法刻录在物理层面的材料上,确保其成为一种可见可靠的精神财富,我想这是写作与书籍的某种意义所在:对抗遗忘

末尾与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小现象,我在制订了一天的行程后,往往会在提醒铃声到来之前主动想起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顺手关掉了正要想起的铃声。(所以我还是要跑题一会儿)现在,我更愿意去依赖我的这些记忆技巧和纸笔。缘起暑假里我的 iPad Air 2 的突然罢工,依然趟尸在盒子里的它似乎时刻提醒着我:冷冰冰的器械并没有那么可靠。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优化自己的习惯来减少对工具的依赖似乎也是一种解决方案,毕竟我们很难做到将「放置饰物」这样的小举动也随时添加到备忘录抑或待办事项中。如果事无巨细,我们将记忆的任务全部托付给我们的智能设备抑或别的工具,这反而是人类被工具奴役的象征。我主张部分依赖工具,但仍旧需要保有良好的记忆习惯和能力,这样,突然脱离工具的我们不至于如同从摇篮车中翻到在地的婴儿一般,只能蹒跚爬路。

我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接下来将要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了如指掌,我想他对于自己的生活一定已经发生过了清晰的认识。如此生活是自我意识对生命主体行为与生活内容掌握的体现,无论复杂的数字工具参与与否,达成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最后,文中引用了大量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不当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