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的存在

正如美食评论之于菜肴,艺术评论之于艺术创作。应用测评也和应用开发两者如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般完美合作,以期带给公众以全新的生活体验。

一般来看,应用测评往往需要兼顾美食评论式的体验讲解和艺术评论中不可缺少的内涵诠释。但是与前两者相悖的是,应用开发中优秀的交互设计让应用有了自述性,好的应用必然是以近乎自然的交互来弥补硬件与使用场景之间的鸿沟。从这个视角看,应用测评有时候显得多余甚至可能会误导用户对应用的选择。

但是现实中,应用测评无疑是有巨大的存在需求的。虽谈不上产业化,但读者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与作者之间的互相呼应让这件事有机的延续了下去。这些需求初看上去直接而强烈,获取新应用消息的欲望天然的存在于每一个试图打造更好的工具的人心中。一旦刨除这基本的需求,应用测评是否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呢?如果是,它是怎样的;如果不是,读者读应用评测就只是如同看了一份说明书吗?

应用中的生活

如果不谈论所谓的技术,即编程语言或者操作平台,我们该怎样去定义应用呢?不止于表面所见的交互界面,以及隐藏在深层的代码,应用是一个复杂综合体,基于其功能、特性或者使用场景。开发者通过对应用的设计,勾勒出了不同面貌的时空。你所遇见的,你所设想的,你所摆脱的现实,都被包含在了「应用」这个小小的虚拟物体中。就好像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窥视的高维空间一样,应用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多种可能性的时空。开发者通过对功能、交互等处处细节的取舍,搭建出了他所设想实现某项目标的最佳路径。于此同时,好的应用还保留其他可能性,留给用户去探索。

生活中的应用

人工制品永远是社会情景下人类活动的一部分。

用户使用应用时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是他不会照着开发者的意图去使用它。应用被开发之时,通常会设定一批理想用户,这使得开发过程犹如实验室中的化学实验,预设了的各类条件。然而现实中的用户几乎不可能与理想用户百分百重叠,即使在功能上覆盖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每个用户对不同功能的优先级都会有细微的不同。可以说,没有哪个应用是为谁而度身定做的。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同类型应用中有两三个优秀的选择,各自的拥趸就会各执一词。或者出于对应用某些功能的不满足,尝试改造应用的用法。可以说,一旦应用被交到用户手里,应用就变成了一个被共同演化的物体。它的存在和定义,都会随着使用者的态度而改变。

为什么要读应用测评

应用测评关注的不是开发者心中的应用,也不是用户使用者的应用,而是这两者之间的蕴含了巨大可能性的空间。应用测评更关注挖掘将应用引入生活中带来的后果,而非应用和功能本身的进步。对于写测评的人来说,在对应用的了解基础之上,去探索应用带来的可能性。并不是每一项功能,都值得用户去尝试。说明书式的介绍在多数时候显得毫无意义,当读者不能从文章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未来,就没有理由为其买单。而对于读测评的人来说,读应用测评应该是一次如同科幻小说般的体验,除了获取基本的信息外,应该能在在文章中体验尚不可及的未来。

技术史学家大卫-奈认为,发明一种工具需要思考未来和设想变化。而应用测评的意义,大抵也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