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known.jpeg(图自苹果官网)

北京时间 10 月 28 日凌晨一点,苹果召开发布会,不出意料地发布了新款 MacBook Pro,出人意料地只发布了新款 MacBook Pro。发布会后,中文互联网(或许还有英文/世界互联网)一票哀鸿遍野与幸灾乐祸,纷纷表示:

??

(少数派可以考虑一下,如果一行只有 emoji 的话,也搞个 3x 放大,效果更佳)。

不过,如果你追苹果的发布会时间够长,就会发现,这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

回到 2007 年,當時我們這樣看 iPhone

「觸控螢幕?沒搞頭」

「繼續爽用 Zen Xtra 聽音樂跟 3210 打電話 ;)」

「繼續用三星 A707」

「誰要在螢幕上滑來滑去。」

(当然,上面的网址有问题,2007 年发布的并不是 iPhone 3G。)

鲍尔默唱衰iPhone,称其难获市场份额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也就iPhone的市场前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向《今日美国》表示,“iPhone没有机会赢得太大的市场份额。它是享有运营商补贴的500美元产品,也许会带来很高的收益。但是市场上已经销售的13亿部手机中有60%至70%,或者80%安装了微软的软件,而iPhone可能只占到手机市场2%或3%的份额。”

(Windows Phone/Windows Mobile 的结局,我们都知道。)

其后每一代 iPhone 发布,都会有人冷嘲热讽,批判一番,不再赘述——扯远了,文章的主角是新发布的 MacBook Pro,那我们就着重谈谈它。

产品线

或许没什么人注意,不过这次 MacBook Pro 更新,原来的 2012 年中 MacBook Pro 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终于可以再用 MBP 来指代一切 MacBook Pro,而不是 MBP/rMBP 并存了,下文也将如此。

说实话,这次苹果更新产品线,还是有顾虑的,表现就是保留了一款带标准功能键的 13 寸 MBP,不过性能、价格上也同标准版做了区分,可以接受。今年受人民币贬值影响,苹果全线新产品价格均有上浮,也是正常现象。上一代的 13 寸 和 15 寸 rMBP 标配仍有售,如果为追求(相对)性价比,可以考虑。

Touch Bar

一些人把黑点放在 Touch Bar 上,认为 Touch Bar 完全剥夺了「专业用户」的「生产力」,但从发布会的 demo 来看,应用开发者还是可以通过开发的方式,让生产力释放出来的。加了 Touch Bar 后,如果用户处在 on-the-go 的状态,也就是只能被迫单独使用 MBP 的话,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力」的,比如将需要反复切换导航的操作直接放在 Touch Bar 上,可以直接访问。再者,Touch Bar 的自定义特性,也可以令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自己的 Touch Bar。

至于引入 Touch Bar 的原因,我也不敢瞎猜,只做一个推测:

IMG_2455.PNG

(出处见最上)

这是 WWDC 2011 上,乔布斯介绍 iCloud 之前用的一张图,表明了苹果对于设备布局的考虑:iOS 设备和 Mac 在云之下,都是平级的。iOS 风靡后,Mac 用户始终是少数;而仅仅依靠 iOS 用户,是很难维持收入和利润的长期增长的(上季财报可见一斑)。因此,要想维持增势,就必须开发 Mac 用户。Mac 用户中,虽然有一部分是专业人士(影音、平面设计等),但总归是少数,也就是说,从 iOS 迁移来的用户,才是 Mac 未来的增长点,也是 Mac 产品设计未来的侧重点,而为此牺牲部分专业用户的利益(如砍掉 Aperture)也是在现在的领导层考虑之内的

而 Touch Bar,正式这种思路的产物。Touch Bar 上迁移了很多 iOS 的特性,如 QuickType、更方便的 emoji 选择;但更多的是现有操作的触控化和直观化。OS X Yosemite 以来,对部分触摸板手势进行了改变,如四指改三指等。当然,这些功能如果不去系统偏好里的话,是很难发现的,尤其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比如,我的很多同学,用了相当一段时间的 Mac,竟不知三指拖拽、四指向上、四指向下、四指向中、四指向外为何物;而 Touch Bar 让这些操作以更直观的方式出现在面前,确实可以方便一些从未用过 Mac 用户。加上自身的可定制性,相信 Touch Bar 会发挥出一定的潜力。

I/O

这次的 MBP 取消了除了 Thunderbolt 3 和 3.5 毫米耳机孔以外的一切接口。取消 SD 卡槽确实会让一些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师无所适从,这个地没法洗。

但剩下的情况,怕还是得用 WWDC 2011 来解释。很多人喷的理由是「从此以后最好的 iOS 同步平台是 Windows;最好的 iOS 音乐管理软件是 Windows 上的 iTunes。」

面对这种人,我只想说:亲,看图:

IMG_2454.PNG

(出处见最上)

亲们想到的,苹果五年前就想到了。无线同步、OTA 升级,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把所有该剪的线都剪掉吗?iPhone 7 上已经剪掉了耳机线,在 Mac 上剪掉数据线,让数据线只能充电(更何况「数据线」一词本就值得商榷,只能传数据?),等到技术成熟了搞个无线充电,这才是未来啊亲。

发布会上也充分展示了 TB 3 的专业扩展性:可以直连 5K 显示器;可以直连外置存储;加上 TB 3 的向后兼容性(除了接口形状);等到 Type-C 普及,插上 Type-C 接口的「民用级外置存储设备」(U 盘、移动硬盘),一切都很美好嘛。当年 MacBook Air 砍了内置光驱,反应和现在也没差多少。

想连网线?想连 USB?MacBook 的某宝爆款就可以嘛。要信任大厂牌:

352614.jpg

嗯……

╮( ̄▽ ̄)╭

其他

剩下的内容,除非摸到真机,否则很难判断是否合自己的心意,比如键程,比如重量,比如尺寸,比如屏幕,在此不述。

最后

有时会义愤填膺,情绪或者憋回去,或者像这篇一样展现出来。想写下这篇文章,原因有二:

  1. 太多人评价时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前几日,某厂开发布会,评论不乏「云计算战略」「VR 战略」之类,而到了苹果,基本就是「缺乏创新」「??」「耳机要开耳洞挂绳」「iPad Pro 没生产力」之类,让我不禁思考背后的原因。微软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吗?毋庸置疑。它有自己的战略吗?现在看来是云存储、企业方向、VR 等等。苹果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吗?毋庸置疑。可为什么评价苹果的时候,没人会去考虑苹果的战略考量,只是各路段子一大抄,以致某问答网站关于 AirPods 的问题下,刚开始全是「耳机要开耳洞挂绳」之类的微博段子呢?
  2. 太多人评价现在的苹果时,总是要代入乔布斯。代入本无妨,可也要有理有据的代入。什么「同性恋审美」之类的垃圾言论暂且不言,乔布斯在世时,不也明确体现出了「无线化」「云端化」的战略思路吗?等到了现在的苹果一步一步地将其付诸现实,又开始冷嘲热讽,我不禁怀疑:这帮乔布斯的「精神衣钵继承者」,到底看没看过乔布斯的相关理论和布局?这样顶着乔布斯的帽子,对现在苹果的领导层一通乱喷,不怕喷到自己脸上吗?

总之,少一点戾气,多一点真诚,这,才是最好的。